我一直不是個很注重吃的人,三餐不定時不定量是常有的事,天天吃一樣的排骨飯也無所謂,有得吃、不會餓就好。直到有了晴晴之後,我才發現「吃」這門學問有多重要,姑且不論吃的內容是什麼,因為我還處在 "煮出能吃又吃得飽的食物" 的階段,尚未進化到講究飲食內涵的程度,而晴晴的營養攝取也大都是阿媽在掌控,但光就 "吃飽" 這件事,在晴晴誕生之後,我的觀點起了微妙的變化...

每次去外婆家,外婆總會問「要不要吃點什麼啊?」,外婆最大的樂趣莫過於看我們吃她煮的飯菜,即便是三餐以外的時間,跟她說不會餓,不用麻煩,她還是會削個大蘋果逼我們塞進肚裡,此外,凡是小孩生病哭鬧等疑難雜症,外婆往往都會先問「是不是沒吃飽啊?」。以前總是對外婆以「食」為中心的人生哲學感到很納悶,當媽媽之後,卻漸漸可以理解為什麼外婆總是想把我們的肚子填滿,因為「吃」實在是很重要的生理需求,而沒吃飽所造成的影響也很深遠。

還是小 baby 的時候,喝奶通常可以解決大部分的需求,這是很單純的「哭」=「餓」、「吃飽」=「不哭」或「吃飽」=「睡覺」的關聯。當孩子漸漸長大,脫離只會喝奶的階段,有自己的主見,有太多想玩想看想探索的東西,對食物的需求或飢餓的反應便不再如小 baby 般直接。然而,孩子沒吃飽,不但影響生長發育,使抵抗力降低,容易生病,對大人的生活作息也有很大的影響。以晴晴為例,晚餐沒吃飽,到了凌晨就會討奶喝,我們一覺到天亮的美夢便無法達成;沒吃飽的晴晴更會在非三餐時間找零食吃,引發親子之間的零食爭奪戰,小天使變小惡魔。總之,孩子沒吃飽,大人也不得安寧。換個角度想,有時連我們大人餓肚子的時候都會心情不好,更何況是這些活動力旺盛的小傢伙呢!

不過,讓孩子吃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。晴晴坐不住又吃得少,吃飯時間東跑西跑,讓她自己吃,等於是允許她把飯菜當玩具,在手上又搓又捏,放進嘴裡又吐出來,或把湯倒進飯裡,再伸手進去攪和...看晴晴吃飯,只能用一個「噁」字形容。所幸有巧虎 DVD 的幫忙,否則晴晴絕對不可能乖乖坐好讓我餵完一整碗飯。此外,因為吃得少容易餓,小孩子似乎比較適合「少量多餐」,婆婆常在正餐以外的時間提醒我要餵晴晴吃點飯,我雖不是個很有耐心追著孩子餵飯的媽媽,卻也慢慢發現適時給孩子補充營養這個技巧的重要性。因為她們並不會因為午餐吃得少,晚餐就自動多吃點,通常在午餐到晚餐之間就餓到情緒爆發而不自知。況且晚餐沒吃飽的晴晴,半夜必定會 "作亂",若是記得在晚飯後到睡前餵她吃點東西,加上一瓶溫熱的牛奶,至少可以換來幾小時的好眠。

我這個自己不注重飲食和營養攝取的媽媽,現在居然也能把孩子的吃飯大事隨時放在心上,這又是當媽媽之後的一大轉變,說不定我老的時候也會像外婆一樣,追著晴晴的小孩問「要不要吃點什麼啊?」。


這是姑姑給我玩的積木...


這個 "蛋糕" 是我做的唷!很棒吧?


有沒有人要一起去兜風啊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ntur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