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相隔兩星期,我已揣摩不出把晴晴抱在胸前的溫暖感受,晴晴的一顰一笑,圓嘟嘟的小臉,也被繁雜的工作漸漸沖淡,連「我是晴晴的媽」這個既定事實,都變得有點超現實...這就是我的「兩星期見不著晴晴症候群」,通常症狀在預定回家的前一天達到高峰,見到晴晴的那一刻馬上不藥而癒。

我曾不只一次地對親子之間奇妙而強烈的天然 bonding 發表我的讚嘆與感動,尤其在「兩星期見不著晴晴症候群」發作之後的此時。懷著近鄉情怯,忐忑不安,又帶點罪惡感的心情走進家門,迎接我的晴晴,親切的笑容依舊,拉著我的手帶我到她的玩具箱旁,張羅 (丟) 她的玩具準備跟我一起玩,彷彿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她。晴晴,謝謝妳這麼挺我!

兩星期不見的晴晴,字彙又增加不少,因為生長在客家莊,晴晴接受 "雙語教育",主修客語,副修國語。晴晴的「再見」咬字比較清楚了,跟她說再見的時候,也能做出正確的回應。給晴晴餅乾,她 "偶爾" 會說「謝謝」。之前常說的 「go...go...」,即 「狗狗」,最近也常用來指小熊等玩偶,不曉得是不是成了貓咪以外小動物的統稱。晴晴不會說「貓咪」,但會學貓叫「喵...嗚...」(春天到了,鄉下貓又多...)。家人開始訓練晴晴把東西物歸原位,因為晴晴常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,所以現在晴晴把手上的東西放下或歸還給我們的時候,會說「kon...」,即客家話 「放」的意思。晴晴看到彤彤和杉杉回來,都叫婆婆「阿婆」,也就是客家人對外婆的稱呼,她也跟著「阿...婆...阿...婆」地叫起來,該叫的「阿媽」卻還沒學會。儘管字彙增加了,「不要」(客語) 仍然是晴晴最常說的。上星期六我們一家三口去探望正在坐月子的高中同學 Yetta,晴晴看 Yetta 剛出生的小女兒在哭,也跟著「不要不要」地哀嚎起來。

除了語言上的進展之外,晴晴走路的步伐也越來越穩,但對於 "放開雙手" 走路這事似乎仍有所顧忌,晴晴總是謹慎地觀察週遭地形,堅持要有一隻手扶在一旁的 "底限",除非有必要,或 "不小心" 忘記,才能難得地目擊她空著雙手走幾步。

最後最後,最讓我驚喜的發展是,晴晴終於不再夜奶了!家人並沒有刻意戒掉她晚上喝奶的習慣,所以應該是晴晴自然而然戒掉的。我絞盡腦汁翻遍文獻資料想要征服的夜奶,就這麼不費吹灰之力地消失了。雖然還是不能一覺到天亮,被晴晴睡眠中習慣性的 "吶喊" 吵醒,但少了泡奶餵奶這道手續,可算是 "一夜好眠" 了。



猜我在喝水嗎?


其實,我想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...


把水倒出來...


玩水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ntur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